蜱虫叮咬事件纪实:七旬老人的遭遇警醒世人
近日,河北衡水一位七旬老人在田间采摘金银花时遭遇不幸。蜱虫叮咬其大腿后侧,数日之间,蜱虫体积从微小的“小米粒”膨胀至“玉米粒”大小。老人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发热、剧烈头痛甚至恶心呕吐。经过医院诊断,老人被蜱虫叮咬引发的脑炎。幸运的是,经过医院用75%酒精巧妙处理,使蜱虫头部脱落,老人的症状逐渐好转。
蜱虫叮咬背后的危害不容忽视
1. 传播病原体:蜱虫咬人时,会将携带的病原体注入人体,可能导致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严重疾病,甚至可能致命。
2. 病情恶化风险:如果蜱虫头部残留在人体内,可能会持续释放病原体,导致感染进一步恶化。
如何正确处理蜱虫叮咬?
切勿强行拔出:生拉硬拽容易导致蜱虫口器断裂,残留体内,增加感染风险。
科学摘除是关键:应用酒精、碘酒等涂抹在蜱虫头部,使其松口后自然脱落,并立即寻求医疗帮助。
预防措施是避免悲剧的关键
1. 减少暴露时间: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虫活跃的区域长时间停留。
2. 物理防护为先:穿着长袖衣裤,扎紧袖口、裤脚,建议选择浅色衣物,以便更容易发现蜱虫。
3. 化学防护辅助:在裸露的皮肤上喷洒含有避蚊胺的驱虫剂。
4. 事后检查不容忽视:户外活动后,应及时洗澡并全身检查,特别关注皮肤褶皱处。
特别提醒,蜱虫活跃期一般为每年的4月至10月,夏季是蜱虫最为活跃的季节,也是人们最容易受到攻击的时期。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警惕,了解并遵循上述预防措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希望通过这位老人的遭遇,能引起大家对蜱虫叮咬危害的足够重视,共同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