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应对近地小行星的潜在威胁,已经制定了一套全面的防御计划,并正在积极推进其实施。该计划不仅展示了国家的战略眼光,也体现了对人类未来的关切。以下是该计划的几个核心内容。
一、任务实施方案:创新性的策略
我们采用了一种独特的“伴飞+动能撞击+伴飞”复合模式。探测器会对目标小行星进行伴飞观测,精准了解其行为特性。接着,发射撞击器实施动能撞击,以改变其轨道。撞击后继续伴飞,对撞击效果进行评估。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同步实现轨道干预与效果验证。这一初步方案已在2025年第二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获得展示与交流。
二、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全方位的防御网络
我们建立了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网络,其中包括紫金山天文台等重要的观测站。我们还参与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IAWN),采用先进的地面望远镜与太空望远镜协同工作,确保对近地天体的实时、全面监测。
三、国际合作机制:携手共进
我们计划与国际伙伴开展联合研制、观测及数据共享。在航天器研制、轨道测算等领域,我们愿意开放协作,共同应对小行星威胁。我们相信,通过国际合作,能够更有效地提升我们的防御能力。
四、实施时间表:有条不紊的推进
我们的防御系统建设计划已经于2022年由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预计在2025年,我们将完成首次防御任务方案设计。而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则计划在2030年前后实施。
我们的防御系统采用动能撞击技术,能够有效应对直径百米级的小行星威胁。目前,全球已发现超过3.5万个近地天体,对此类天体的监测与防御已成为全球性的挑战。中国正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积极提升行星防御能力,为人类的安全未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