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尚未有能力通过自身的性格特质和能力塑造自我身份认同的时期,我们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开始塑造我们的内心世界。这种早期的互动如同一种无声的颜料,为我们的人际关系交往铺设了底色,影响着我们在重要关系中的思维与行为表现。这些固有的影响并非不可改变,随着我们经历的丰富和认知的深化,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洪流中被重新塑造。
人类的生存本能促使我们在婴儿时期,会通过特定的行为,如嚎啕大哭、大吼大叫或是拒绝分离等方式,来获取父母的关注,确保生存的机会。当父母未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可能会形成恐惧、回避等特性。
相关实验揭示,当婴儿与父母分离时,大约60%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会表现出轻微的消极情绪。当父母返回时,他们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安抚,这些孩子与父母间建立了一种安全、依赖的关系,并将这种信念融入未来的各种关系中。
有20%的孩子在父母离开后反应强烈,对父母返回持有矛盾心态,既渴望安抚又希望惩罚父母的离开行为。这些孩子在成年后,可能会在恋爱关系中表现出高度的不安与焦虑。
剩下的20%的孩子在父母离开时并无明显消极情绪,但在父母回来后却主动回避接触。这些孩子在重要关系中的防御心理较强,难以建立的信赖和亲密关系。
不同的依恋关系类型在重要关系中会引发不同的表现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定自我认知,在新经历中成长,并刻意为之改变,我们就能逐渐克服原有的恐惧、担忧或回避,塑造出更有利于建立健康关系的人格特质。这个过程如同心灵的雕琢,艰难却充满可能,最终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