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改革:高校准备好了吗?
随着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书院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如今,已有上百所高校建立了300余家书院,这一趋势不仅展示了书院制的重要性,也对高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书院制,这一融合了西方住宿学院管理模式和中国古代传统书院制度元素的新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中国高校不断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书院与学院紧密协作,共同构成了大学人才培养共同体。
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是国内较早书院制的代表之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孟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通过社区制、导师制等创新举措,与专业院系协同合作,为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孟院的实践中,社区制建设是重要的一环。书院实体化建设中,孟院不断加强社区软、硬件建设,打造了设施齐全的社区空间,提升了学生社区的学习生活品质。通过组织多种师生活动,营造了家庭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科交叉和文化融合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孟院还建立了导师制,这是书院制育人的最大特一。孟院现已组建一支立体化的导师团队,由常驻导师、人生发展导师、兼职班主任、学生导师和三全育人校外导师五类导师共同组成。这些导师各司其职,共同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提供指导。
常驻导师是书院的专职辅导员,他们是书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为学生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人生发展导师则从与书院学生所对应的专业院系中选派,他们经验丰富,能够给学生提供针对性指导。兼职班主任是孟院最近几年深入推进“三全育人”而创新设立的一类导师,他们深入一线,与辅导员共同指导开展各项班集体工作。
第四类角色是“学生导师”。他们从书院二三年级的优秀学生中选拔,经过培育与考核合格后,按照1∶8的比例配备,总规模约为130人。他们主要利用自己年龄、专业、时空相近的优势,对新生第一年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进行朋辈指导。
第五类是“三全育人校外导师”。这一角色结合了孟院的“教师教育”特色,由一批杰出的中学特级教师、特级校长,以及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担任。书院期望他们能发挥职业和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在导师工作的考核中,孟院采取了分层分类、重在鼓励、促进工作的评价方式。对于常驻导师(辅导员)的考评,注重“一岗双责”,既要考察其带班工作情况,也要考察其参与指导书院各类学生组织、开展特色工作情况。评价形式包括个人述职、自评互评、领导评价、学生问卷调查、学工部评分等。
对于人生发展导师的评价,主要通过统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次数、参与学生的人数、指导学生科创课题、教师技能比赛等情况进行。对于兼职班主任的考评,除了统计参与指导班级工作的次数和情况外,还包括与结对辅导员共同向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汇报工作情况的评价。
而学生导师的考评则由书院学习发展中心负责,主要依据“学导手册”等过程记录和学年末结对指导学生的评价来进行。
在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方面,孟院致力于建立一个与院系互补的社区化学习生活环境。为此,孟院建立了双院协同联动机制,加强与各专业院系的紧密协作。副院长苏振兴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孟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融合;二是强化优势互补,建立书院与专业院系协同联动机制。通过举办与学院领导的对话活动、导师见面会、科创项目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书院与学院的双重关怀下健康成长。
书院还主动向各学院报告每个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邀请院系教工党支部书记担任书院学生党建指导教师等,加强学院与书院的工作联动。专业院系也积极参与书院的工作,双方直接沟通交流“双院协同”育人工作,促进育人举措的有效衔接和落实见效。
书院也注重内部治理,依靠学校力量做好分工合作。在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书院与学院紧密协同,还需要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良好协作。孟院作为一所学生规模超过2800人的大型书院,为了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加强内部治理和外部协同联动。书院内设有学业指导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就业推进办公室和党政办公室等核心部门,同时建立了多个学生工作中心和工作室,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为了增强内部治理的效率和协同性,书院实施了“条线”对接与“板块”运行的工作模式,各部门之间的合作紧密无缝。例如,学业指导办公室与学校的教务处、学工部以及教师教育学院保持密切沟通,致力于师范生的学风建设、学习管理、学业指导以及科创工作。学生工作办公室则重点对接学校党委学工部及其下属部门,确保学生工作的顺利落实。
书院制的推行,是近年来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向。孟院作为书院制的实践者,始终将学生的全面成长置于核心地位。通过独特的导师制、社区制和养成教育体系,书院突破了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性,更好地适应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的本科生培养需求。
经过多年的实践,孟院已经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师教育(5+1)的特色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学生的能力达成和综合素质发展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已经培养了一批具有优秀品格、卓越能力、融通视野和担当精神的优秀学子。
在高校书院制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普遍面临的问题。首先是书院的定位问题,每所高校建设书院的目的不尽相同,需要明确书院的定位并形成一个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方案。其次是书院与学院的协同问题,需要建立适当的协同机制,确保书院和学院之间的良好互动。最后是书院自身的内涵建设问题,需要回答书院依靠什么人、做哪些事以及如何评估绩效等深层次问题。
孟院作为全国“高校书院联盟”的常任理事书院和“长三角高校书院联盟”的发起者,积极参与国内高校书院管理的交流机会,结合实践不断和解答这些问题。书院的定位要明确,既要结合学校的特点,又要着眼于未来发展。书院与学院之间的协同至关重要,需要双方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书院的内涵建设是核心,需要回答“依靠什么人、做哪些事、如何评估绩效”等关键问题,这些都是决定书院制改革成效的重要因素。华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在谈论书院建设时,曾提出一个生动而富有深意的理念:“让专门的人专心地做专业的事”。这一理念被苏振兴所强调和深化,他称之为“三专”建书院。在书院这一独特的学术环境中,教师(即那些专门的人)全身心投入,致力于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育人工作(这是他们专业的事)。这种专注与执着,是书院制得以繁荣发展的核心所在。
书院的内涵建设就如同深耕细作的农田,需要不断地耕耘与培育。在童世骏教授的理念中,“三专”不仅仅是简单的三个字,而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体系。每一个书院的教师,都在用心实践这一理念,他们以专业的知识,以专业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个性化的教育引导。这样的书院,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场所,更是一个灵魂的栖息地,一个精神的家园。
麦可思的郭坤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无疑捕捉到了童世骏教授理念的精髓。而本期责编的精心编辑和王捷的细心校对,使得这篇文章更加精彩动人。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理解了“三专”建书院的深层含义,更感受到了书院制育人之路上那份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这样的书院,这样的教育,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关怀和最深情的告白。
每一所大学都在不断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而“三专”建书院无疑是一条值得深入的道路。当每一所大学的书院都能真正按照这“三个专”去实践,去创新,去发展,那么我们的教育将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这样的书院制育人之路,将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流产网祝愿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篇文章中获得启示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