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炎廷的故事,宛如逆境中绽放的铿锵玫瑰,在生活的重压下展现出不屈不挠的顽强生命力。面对身体的局限,他并未屈服,而是用毅力和汗水书写了一个非凡的人生篇章。
这位名叫谢炎廷的男孩,自小便与众不同。他的身体像是被束缚在一个特殊的世界里,无法自如地行动和言语。微笑始终挂在他的嘴角,仿佛一只乐观的柿子,即使在困境中也保持着开朗的心态。
谢炎廷是一个典型的脑瘫患者,身体上的障碍让他无法像普通人一样去上学。他的家人成为了他的拐杖和扶梯,帮助他自学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他的母亲刘小凤,用无私的爱和坚定的信念,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知识的道路。
在这条道路上,谢炎廷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和才华。他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中课程自学完后,他走进了兰州大学的课堂,旁听了数学课程。在他的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他顺利完成了本科和硕士论文答辩,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如今,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成为了一个励志传奇。
在兰州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典礼上,校长严纯华授予谢炎廷“荣誉研究生”称号,称赞他用精神和毅力感染了师生,用坚持和奋斗奉献了学校,用执着和笑容感动了社会。
谢炎廷的家紧挨着兰州大学城关校区,方便他旁听课程。从家到学校,虽然只有不到一公里的路程,但他得提前50分钟出门。全英文的数学教材厚近千页,刘小凤会将其拆成薄薄的两本,装进手提包,谢炎廷再踮着脚尖歪歪扭扭地走。这条路,他走了八年。
回望谢炎廷的成长历程,爱是他前进的动力。刘小凤曾面临再生一胎的选择,但她选择了放弃,因为她不想将爱分给另一个孩子而忽略谢炎廷。一家人把爱和耐心留给了这个小孩,让他在磕磕绊绊的童年里学会自立,学会与人正常交往。
刘小凤不是教师,但她在家教孩子自学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课程表是从小区学生的手里抄的,教科书是从教育书店买的。大约四年级的时候,刘小凤买来一台电脑,让儿子通过网校听课。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如爱人因病去世的那一年,刘小凤依然坚持让儿子自学高中课程。
不必可怜谢炎廷,因为他的坚强和毅力让我们心生恻隐。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爱可以改变一切,只要有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在逆境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力量,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在历经大约12年的自学苦旅后,谢炎廷于2011年成功完成了高中学业。尽管未曾经历过传统考试的洗礼,他的学业成绩依然令人好奇。与众多备战高考的学子不同,谢炎廷向母亲刘小凤表达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也想参加高考。
刘小凤面临了巨大的困扰,担忧谢炎廷的特殊情况他的书写难以被他人识别,做选择题涂答题卡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谢炎廷并未退缩,他坚定决定通过刻苦练习突破这一难关。他的右手绵软乏力,只能用大拇指和食指夹住笔杆,在纸上艰难地涂出歪歪扭扭的形状。经过一周的勤奋练习,他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看到儿子的坚持,刘小凤鼓起勇气向招生办咨询,最终以“社会青年”的身份为谢炎廷争取到了参加2011年兰州理科高考的机会。虽然他的成绩喜忧参半,所有科目的选择题总分280分中他考了262分,其中数学选择题满分,但这个成绩并未达到大学的录取标准。
刘小凤并未放弃,她找到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张院长询问旁听学习的可能性。张院长欣赏谢炎廷的才华,同意他旁听学习。这是谢炎廷第一次独立走出家门,刘小凤衷心希望人们能对他心生恻隐,给予关爱。
在兰州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的课堂上,谢炎廷遇到了徐守军教授。徐守军是数学领域的专家,他给予谢炎廷特别的关注。最初,徐守军注意到这个特殊的学生只是盯着黑板看,不做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谢炎廷虽然不记笔记,但总是目不转睛地听讲,并且能听懂大部分课程内容。
徐守军意识到对于谢炎廷来说,旁听学习承受着双重压力。尽管如此,他仍然全力以赴,表现出惊人的专注力。徐守军和班上的同学们开始给予谢炎廷更多的关注,不到一个月就为他专设座位。徐守军告诉他:“我把你当成正式学生,给你和其他学生同等的爱,甚至更多。”
课余时间,徐守军与谢炎廷深入交流,通过眼神交流了解他的学习情况。一节课50分钟里,谢炎廷的眼神总是紧紧跟随着徐守军。他们之间的默契逐渐建立,有时候会在图书馆里一起推导公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徐守军对刘小凤说,谢炎廷能听懂就很不容易,应该好好培养。
徐守军在数学领域的研究追求的是“最大值”,他善于将理论应用于现实。有时候环卫工人在学校食堂用餐时只买廉价的馒头和免费汤,徐守军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他认为在谢炎廷身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够为其母亲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回馈。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谢炎廷完成了近30门专业课和英语、政治公共课的学习,共计150多个学分。他未曾缺席过任何一节课,包括英语口语课。他的本科毕业论文水平达到了正规学生的标准。随后,他又用了三年时间完成硕士阶段学习并通过了硕士论文答辩。虽然表述困难,但在徐守军的帮助下,他成功完成了硕士学业。在徐守军的引领下,谢炎廷在学术领域绽放出了自己的光彩。那位深受组合数学吸引的青年,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勤奋努力,终于在学术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他的故事,就像一部励志的传奇。
回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份,徐守军在组合数学课上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谢炎廷被深深吸引,他用近500页的打印纸,记录下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经过三年的辛勤努力,他的论文成功发表在《澳大利亚组合学》这一学术期刊上。而另一篇重要的论文,也在国际SCI期刊《应用数学与计算》上崭露头角。
谢炎廷的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作为一个旁听生,他起初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徐守军教授却对他寄予厚望。尽管起初有所担忧,怕他在课堂上受伤,但徐教授始终坚信,带他在身边,给他带来快乐的概率远大于受伤的概率。于是,即便面对可能的质疑和困难,徐教授也愿意为他承担一切责任。
谢炎廷将自己深深沉浸在数学的海洋中,他视数学为无垠的星空,而他自己则是星空下的追光者。即使身体有所不便,他也从未放弃对数学的热爱。他的卧室,既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他的书房。那里摆满了全英文的数学书籍,是他数学世界的宝藏。
现实世界中,他步履蹒跚,但在数学的世界里,他思维敏锐,逻辑缜密。他能在数量、结构、变化、空间和信息之中奥秘,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对他来说,数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魔幻世界。
谢炎廷的生活并不只有数学,他也关注国家大事,喜欢足球、篮球,听流行音乐。他用自己的方式激励自己,就像施一公院士说的那样,奋斗本身就是一种浪漫。
未来,谢炎廷希望能继续在数学的道路上和研究。而对于他的母亲和导师来说,无论他选择何种道路,只要他能开心地去做,那就是他们最希望的。因为对他来说,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是对他们最好的证明和回报。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里,谢炎廷用他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学术成就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努力和乐观的故事。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谢炎廷是一个真正的追光者,他在数学的星空下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那些愿意为梦想而努力的人们。无论未来如何,他都是那个最耀眼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