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民俗学》的第十一章中,深入了描绘唐人性爱生活的《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以及《素女经》在优生优育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内容凸显了敦煌唐人在婚姻生活中以性爱为中心的观念,表明在部分人群中存在着浓郁的性爱习俗。
佰二七零二写卷北面所绘的四幅男女性爱图,是这一习俗的生动写照。这些图画的表现形式十分粗俗,包括卧交、坐交、站立以及背后交媾等场景。这些图画并非单纯的《春宫》画,而是表现了民间朴素的人性,似乎是一种性崇拜的衍生。
这种性爱风俗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结合佰二六一零《攮女子婚人述秘法》及其他佛教施行巫术的要求,男女性爱图及《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等性资料被藏于寺庙中。这种风俗的出现也与西域性爱的开放性及习俗有关,如新疆中世纪的龟兹壁画中的新婚性爱图和女子裸体妆扮图。
近年来,新疆发现的一组岩画也与此相关。这些岩画上有数百名人物形象,男像清楚显示生殖器,女像均为裸体,有的表现交媾动作。这些岩刻中的性爱图与龟兹壁画、敦煌写本中的图与赋是一脉相传的性爱习俗之文化渊源。
对于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刻中性爱图的描述,虽然有些研究很精到且全面,但对其时代的推论仍有待商榷。这些岩刻的出现有其本土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各民族开化的时间并不相同,不必处处以汉族开化的时代为准。个人认为康家石门子的性爱图可能相当于公元五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是西域少数民族原始时代生殖器崇拜的衍化物,而敦煌写本性爱图也受到了其影响,共同展现了中古时代敦煌西域一带的性爱风俗。
这种性爱风俗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敦煌唐人的这种习俗反映了他们对性爱的自然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些图画和资料也为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