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法治第一课
全国多地普法教育活动迎来春季开学季,法治课堂展现独特魅力
随着2025年春季开学季的到来,全国多地围绕“法治第一课”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法治教育精髓,而且以创新的形式和内容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一、活动主题与形式展现独特创新
普法教育活动不再是单调的讲解和灌输,而是变得生动有趣、形式多样。
互动式普法:多地巧妙运用科技互动和情景模拟,提升学生们的参与感。在广西玉林市,法院与机器狗“小玉”联手,通过反诈场景的演示以及机器人舞蹈,强化反诈知识的传播。而在上海泸定中学,学生们通过模拟法庭审理案件,身临其境地体验法律程序。
专题化教育深入人心:针对不同主题,各地法院和教育部门展开深入教育。如网络安全、校园安全以及反欺凌与权益保护等。黑龙江红兴隆法院以“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为主题,结合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们防范网络风险。湖北荆门市则将防溺水、交通安全等内容纳入课程,并通过最小应急单元演练强化学生的防暴技能。
文化融合为法治教育注入新活力:一些地方尝试将法治教育与文化元素相结合,如吉林省松原市检察院借用电影《哪吒》的剧情,将民事侵权、校园欺凌等法律问题融入其中,进行趣味宣讲。
二、创新实践与机制构建成果显著
为了深化法治教育的效果,各地还积极创新实践和机制构建。
建立长效沟通渠道:玉林市法院设立了“法治副校长信箱”,学生可以直接与法官沟通,这不仅保护了学生的隐私,还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上海青浦区则发布了《校长法治责任清单》,明确学校法治教育的职责。
跨部门协作加强法治教育:一些地方尝试跨部门协作,加强法治教育的效果。如武汉市武昌区司法局联合法院、律师团队开展“司法联动”课堂。荆门市则整合教育局、司法局等资源,制定“一月一主题”的法治教育方案。
三、教育效果显现,青少年法治意识提升
这些活动通过趣味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内容,成功推动法治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如玉林市的学生主动邀请法官进校授课,松原市的学生通过案例联想深化法律认知。这些都反映出青少年法治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的显著提升。
全国多地的普法教育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展现了法治教育的独特魅力。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了解法律,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和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