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后的山西古建
山西:古建筑保护与修复的挑战与启示
作为拥有丰富古建筑遗存的山西,近年来面临着极端天气带来的文物保护挑战。在经历了一场特大秋汛的洗礼后,山西的古建筑保护工作再次引起广泛关注。将带您深入了解这场“文物保卫战”,揭示古建保护的进展与挑战。
一、暴雨灾害的影响
2021年的那场罕见暴雨给山西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数以千计的古建筑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从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到未定级的古建,屋顶漏雨、墙体坍塌、地基塌陷等险情频发。其中,平遥古城城墙的局部坍塌更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这次降水异常,被归因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北移,其强度之强、范围之广均突破了历史同期极值。
二、暴露的问题与保护行动
这场暴雨也让山西的古建筑保护问题暴露无遗。令人担忧的是,仅有25%的古建筑被纳入了文保体系。大量的县保及未定级古建由于缺乏专项资金和专业维护,在极端天气中显得尤为脆弱。如晋城高平市圆融寺的春秋楼因长年失修,在暴雨后彻底垮塌。灾后社会各界迅速行动,发起了“为山西撑把伞”行动。全国文博机构的联动呼吁和基层文保员的24小时巡查,为及时抢救古建筑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保护与修复的进展
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山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应急响应方面,全国文博机构的联动和基层文保员的努力,确保了险情的及时发现与上报。在系统修缮方面,山西启动了覆盖低级别文物的十年修缮计划,并采用了分级保护、技术应用和个案抢救等多种策略。采用三维扫描建档技术,确保了修复过程中的原始构件与工艺的保留。如平遥古城墙的修复就采用了传统夯土工艺进行补强。
四、挑战与启示
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与人才的缺口是其中的一大难题。未定级古建的年均维护经费不足万元,而偏远地区更是缺乏专业修缮团队。预防机制的建设也亟待加强。气象部门与文物局的联动机制虽已开始建立,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这场“文物保卫战”告诉我们,古建保护需要超越“抢救性修复”的思维,构建一个涵盖气候预警、日常养护、公众参与的立体防护体系,以应对未来更频发的极端天气挑战。
山西的古建筑保护之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一定能够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携手为山西的古建筑撑起一把坚固的伞,共同见证这片古老大地的辉煌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