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论的代表(弗洛伊德主义的本能论)
弗洛伊德本能论与动机理论的解读及人格影响
弗洛伊德学说中,本能论与动机理论占据了核心地位。这两大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精神活动均源于内心深处的本能冲动。这些本能,如求食、自卫和性欲等,是人体内部需求状态的心理效应,是固定的力,依赖于内部刺激的调整来应对或解除。本能论的核心在于揭示这些本能如何驱动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动机是激发和指导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动机源于人的内在需求,如饥饿、性欲等,这些需求激发了一种力量,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满足这些需求。动机理论深入了这些需求如何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以及这些行动如何受到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弗洛伊德还强调了本能和动机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他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构成了生的本能,代表着创造、发展和爱的力量。这两种本能虽然各有其目的,但共同塑造了人格,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能和创造力。生的本能是人生命力量的源泉,保护着生命,推动着我们去追求生存和繁衍。
弗洛伊德也提出了“死的本能”的概念,这是生命本能的另一极表现,包含侵略和破坏的本能。死的本能的终极目的是从生命状态回复到无机状态。它表现为向内的自我毁灭和向外的攻击性行为,如战争、争吵等。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行为中破坏性的一面,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与动机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提供了深入而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还了这些力量如何影响我们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在理解人类行为和人格方面,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睡眠与本能:弗洛伊德的心理之旅
睡眠,这一我们每日都会经历的状态,是生命恢复元气、减轻紧张状态的重要时刻。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睡眠被看作是部分回复到无机的状态的一种表现。与此吞吃东西也被视为两种本能的融合生命的维持与食物的破坏。无论是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它们的能量或驱力都源于“力比多”,属于潜意识领域。这些本能暗中推动着我们的一切行为,决定了一生的主要活动。
在精神分析的本能论中,弗洛伊德特别强调了性本能的重要性。从19世纪开始,弗洛伊德就意识到性是引起精神病的重要因素。经过对梦的分析,他重新定义了性本能,认为其活动不再局限于生殖器官,而是扩展到其他器官的活动;不再局限于青春期的性活动,而是涵盖婴幼、童年时期的性活动。弗洛伊德的思考进一步泛化,把性本能看作是一种包罗一切的爱欲“爱洛斯”,包括自爱、对双亲、子女的爱,以及对具体对象和抽象观念的爱。显然,他所阐述的性本能含义广泛,甚至被一些人批评为泛性主义。
为了深入理解性本能,弗洛伊德研究了个体性的发展,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婴幼儿时期的自我享乐,第二阶段是向外界寻求性对象,第三阶段则进入正常的婚恋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特点,如遇到阻力或挫折而又不能克服,就可能会潜伏着以后发生性变态的危险因素,甚至成为精神病人。
基于上述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自恋、他恋、恋母情绪、恋父情结等概念。其中,“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是儿童在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阶段。弗洛伊德认为,男孩的“恋母仇父”本能倾向形成了“恋母情结”,而女孩的“恋父嫌母”本能倾向则被称为“爱列屈拉情结”。这些情结在儿童的潜意识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其一生,甚至可以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
再来看动机理论,近代的动机理论多种多样,其中本能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类型。C.达尔文的进化论为人的本能论提供了生物发展的证明,使人被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体系。W.麦独孤是本能论的代表,他认为本能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虽然会因为学习而改变,但核心情绪是不可改变的。本能论在心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我们理解人的行为和动机提供了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睡眠、性本能以及人类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的理论虽然在一些人看来具有争议性,但无疑为我们自我、理解人性提供了宝贵的工具。而动机理论中的本能论,也为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新的启示。本能论在心理学领域中曾经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在20世纪初叶,这一理论受到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当时,人们提出了上千种本能,每一种行为似乎都有与之对应的本能。例如,战争被视为源于好斗的本能,聚敛则被认为是储蓄本能的表现。这种解释方式更多地像是在文字上寻找解释,因此遭到了不少批评。
中国心理学家郭任远提出了“放弃本能”的观点,这一主张相较于美国行为主义者J.B.华生的理论更为激进。本能与学习相结合的动机理论,如И.П.巴甫洛夫的无条件刺激的强化作用、E.L.桑代克的效果律以及华生的后天习得说,都在肯定本能作用的基础上,强调了练习和学习的重要性。
B.F.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注重强化作用,认为任何活动如果能得到积极的奖励,就会得到强化,反之则会消失。斯金纳对本能概念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无法验证。
与此精神分析学说S.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类本能: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这些本能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压抑,被压抑的冲动会在梦、失言、笔误等情况下显露出来。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来解释心理动力关系,将无意识动机转移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上。
美国生理学家W.B.坎农提出了稳态的概念,认为生物需要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自主神经系统在不自觉地进行着这些调整。C.赫尔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驱力,驱力迫使机体活动,但具体引发哪种活动或反应取决于环境中的对象。赫尔的动机理论中还提出了诱因的概念,以解释环境的赏罚作用。
从本能发展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发展理论强调了固着、挫折和攻击行为之间的联系。而习性学派的洛伦茨和廷伯根则主张满足需要的行为可能是本能的,也可能是对特定对象习得的。他们重视本能发展的关键期,认为在敏感阶段,如果用特殊的符号刺激代替本能的刺激,那么前者也可能成为激发对象。
美国的认知心理学家E.托尔曼则提出了行为的目的性,认为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他通过动物实验研究了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这些理论解决了动机中的许多问题,如期望什么、目的的价值如何以及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等。E.弗罗姆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数字模型。
本能论在心理学领域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动机,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动机之舞:从目标到本能的力量
一个有着强烈成就动机的人,总是选择那些难度适中的目标。E.洛克认为目标是动机的舵手,高标准是达成最高成就的关键。这种目标并非随意提出,而是源于内心的自觉,需要具体且明确。如果仅设定了“尽力而为”的模糊目标,那结果可能无法与具体指标相比。洛克的观点与弗罗姆的期望理论产生了共鸣,其中包含了工具性的要素。但这两种理论都引出一个问题:期望是如何形成的?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F.海德认为,人们对因果的理解并非全由逻辑推理而来。相反,它来自于对复杂现象的常识性简化。例如,一个人工作成功,会归功于自身努力或能力;失败则归咎于环境或他人。这种归因可以分为内源和外源,稳定与不稳定。一个人若将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可以通过振奋精神来扭转局面;但若认为是天赋不足,则可能选择放弃努力。显然,人们主观上寻找的成功或失败原因,决定了他们的行为方向。
认知失调理论也为我们揭示了动机的另一面。L.费斯廷格认为认知失调是一种动力,促使人们调整态度以达到认知平衡。这就像狐狸面对甜葡萄,虽难以触及却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这种认知上的调整缓解了矛盾,缓和了动机的驱动力。
动机背后的神经机制同样值得关注。网状结构作为活动的激发机关,其活动状态与环境线索紧密相关。当激发状态过低或过高时,环境线索难以引起注意或反而造成干扰。边缘系统与动机也有密切联系,刺激不同部位会引发不同的行为反应。从生化角度看,这些反应与神经传递物质的分泌有关。
在中国心理学界,对心理过程内因的讨论揭示了动机的原动力或机制。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手段之间的差距是心理的内因。活动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为满足需要而活动,这种活动又会催生新的需要。
谈及佛洛依德的本能理论,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共同构成了人类行为的驱动力。生的本能追求生命的延续与个体的生存,而死的本能则是一种回归生命前状态的力量,导向毁灭与自我破坏。
人格的本能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的“利比多”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它与生的本能一同,构成了人类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动机如同一只永不停歇的舞者,在人的生活中跳跃、旋转、前进、后退。从目标到本能,从外部驱动到内部需求,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复杂而丰富的画卷。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还有一种被称为“达那多斯”的本能,这是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代表着恨与破坏的力量,揭示了人性中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感对死亡的无尽欲望。这种本能具有内向与外向两种表现形态。
当“达那多斯”冲动指向内部时,它会在人的内心燃起自我折磨的火焰。人们会不自觉地限制自己的力量,对自己进行严厉的惩罚,甚至在内心深处自我折磨,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为自我虐待,最终在极端情况下走向自我毁灭。这是一种无声的抗争,一种心灵的痛苦,一种内心深处的自我破坏。
当这种冲动指向外部时,人们就会展现出更为激烈的行为。他们可能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这种外在的破坏行为,可能是对他人或社会的攻击,也可能是对环境的破坏。这种本能的冲动驱使人们去伤害他人,去侵犯他人的边界,去征服他们所遇到的一切阻碍。
“达那多斯”本能是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它既可以引导人们走向自我毁灭,也可以驱使人们去伤害他人。这种本能并非无法控制。人类是有意识的生物,我们有思考、判断和控制的能力。我们需要学会理解和接纳这种本能的存在,同时也要学会控制和管理它,避免其对我们自身和社会造成伤害。
我们需要正视这种本能的冲动,学会在内心寻找平衡。我们需要学会在爱与恨之间寻找平衡,在自我与他人之间寻找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人性,理解自己的内心,也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