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上,如何上传教学资源以推动数字化教育建设并助力教育强国进程?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变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育领域亦在其中。当下,一根网线连接你我,一个屏幕分享世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已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遥想曾经,辽阔的疆域上,西部的孩子只能渴望与北京的学生同步上课;农村的学生也只能在有限的资源中寻求知识的滋养。但现在,这一切都因数字化而改变。数字化教育正在打破地域界限,让优质教育资源得以均衡分布。
中国正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明确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这一切都离不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以及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
作为安徽省霍山县横山镇东城中心学校信息中心主任的徐寿斌,他见证了学校乃至全省信息化发展的全过程。从最初的电脑组装、投影白板,到现在的LCD一体机,科技的进步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北京上海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更让偏远山区的教育资源与发达地区同步。
目前,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已达到100%,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为99.5%。这意味着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条件已全面升级,全覆盖的泛在学习环境已基本形成。教育部科技和信息化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制机制日趋完善。
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正是这一大背景下的产物。为了上传教学资源,助力数字化教育建设,我们首先要明确目标:确保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高质量。我们可以上传课件、教案、习题、视频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科、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我们还要积极推广这些资源,让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学生能够使用到这些优质资源。
智慧教育国家公共服务平台作为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抓手,已整合了中小学、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资源平台,并开设了专门板块,推出了试点区域。该平台不仅定位更加准确,功能更加全面,而且正在拓展功能,增加应用场景,以满足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九堡乡中心小学的教师王航便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丰富资源,有效实施教书育人活动。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为了满足更广泛的用户需求,平台正在拓展功能,加强互动,上线直播功能等。目前,平台已可服务于自主学习、教师备课、双师课堂、作业推送、答疑辅导、课后服务、教师培训、家校沟通、区域管理等九大应用场景。
正如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杨宪民所说,教育数字化转型在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潜力巨大。我们应当继续推进教育数字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超大规模、高速、畅通、规范、有序的数字教育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其目的在于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学校之间的优质资源共享,包括教师、课程、场地等,确保每一个学习者都能平等接受优质教育。这一愿景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更是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尝试。
华东理工大学与喀什大学的无机化学同步课堂,无疑是这一愿景的生动实践。跨越五千公里的空间距离,两校学生共享同一课堂,这不仅引爆了在线教育的热潮,更是对高等教育公平性的有力推动。随着石河子大学的加入,这一课程成为同步课堂时间最长的项目,证明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流动性和共享性。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西行计划及2.0版本的深入实施,展示了信息技术在赋能教育、连接物联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一计划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地区间共享,更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和整体质量提升。至今,该计划已实现了西部高校的全覆盖,为西部高校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课程和定制化课程,帮助开展了混合教学课程,培训了大量教师,使更多学生受益。
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教育基础设施发挥了关键作用。围绕新型资源工具、资源供给、资源监管等方面,数字资源得到了全新布局。这不仅有助于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提升资源供给与应用服务的精准化水平,还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教育新生态建设打下坚实的“数字”基础。
三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教学秩序造成巨大冲击,但中国高等教育以慕课、虚拟仿真实验等数字资源为依托,成功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疫情期间,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人数惊人。这一实践不仅成功应对了停教、停学危机,还酝酿着一场“学习革命”,为世界高等教育应对疫情和数字时代教育变革提出了中国方案。
数字化资源的使用使线上课程教学能够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整合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专业实施的“2+1”培养模式,以及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搭建的“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学习”于一体的平台,都是数字教育在中国成功实践的例证。
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提高教育数字化能力已刻不容缓。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已成为常态,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环境优化是数字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在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共享,推动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