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二最奢华婚礼(全世界最豪华的婚礼)
在世界奢华婚礼的排行榜上,有一场婚礼尤为引人注目。据悉,这场婚礼的花费高达1.5亿人民币,堪称天文数字。更令人瞩目的是,这场婚礼的嘉宾阵容堪称豪华,娱乐圈的半壁江山都为之倾倒,黄晓明、刘亦菲、赵丽颖等明星悉数到场。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新娘的身份,她竟然是赌王何鸿的千金,也是最美的新娘梁安琪的女儿何超盈。
何超盈的婚礼是一场视觉盛宴,她身披白色婚纱,如同天使下凡,美丽动人。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历史中的豪华婚礼,真正令人惊叹的却是清朝皇帝的婚礼。在清朝,只有皇后才有资格举办婚礼,即使是家世显赫、背景强大的嫔妃也无法享受这一待遇。
在清朝的12位皇帝中,只有四位幼年登基的皇帝顺治、康熙、同治、光绪,他们的第一任皇后才能真正享受在紫禁城举办奢侈婚礼的荣耀。帝后大婚是一个繁复的过程,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而且周围的人都必须保持安静,不能有丝毫的打扰。因为除了仪式上的人员,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文武百官前来观礼,一点小错都会成为天大的笑话。
帝后的婚礼显然不同于民间。在老百姓结婚时,婚前总共有六个礼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皇帝的婚前礼仪则更为复杂,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其中,“纳采”是由御用机构内务府打着皇帝的名义向女方家送礼物提亲。即使是这么重要的礼仪,在清朝也是走过场,因为皇后的人选早已内定。
提亲之后就要庆祝的“纳采宴”也是大有讲究。在传统的宴会上,皇后的母家要招待送聘礼的官员使者们。然而在大清,“纳采宴”都由皇宫来操办。比如光绪的纳采礼,当天的未时(13点到15点)就开始设宴款待送聘礼的钦差大臣。这场宴会不同于一般的宴席,而是国宴。送聘礼的官员不能逗留吃饭,所以到了清朝以后,皇帝下聘礼的同时还要负责管饭。
纳采礼之后便是“问名”环节,清朝把这个环节提前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选秀环节。皇帝早早地拿到了选秀女子的档案,对她们的家族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所以皇帝婚前礼中的“问名”环节就直接忽略了。紧接着便是“纳征”环节,也就是新郎家向新娘家送聘礼。这一环节在《知否》等历史剧中也有所体现。
在清朝帝后的婚礼中,“大征礼”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从金银器物到马匹布料,这些都是皇帝“赐”给未来媳妇的礼物。而在民间,“纳征”的这些礼物都要送到女方家,也有的人家会把聘礼塞进嫁妆箱里充场面。
以上这些礼仪都是大清帝后结婚的婚前礼。之后便是婚成礼了,也就是开始真正的结婚派对。以乾隆和如懿的婚礼为例,乾隆的那拉氏被册立为皇后后,在乾隆十五年的八月初二举行了册立礼,也就是他们的正式婚礼。虽然没有民政局颁发的结婚证,但皇帝会给皇后颁发册宝、金印作为婚姻证明。这场豪华而庄重的婚礼展示了清朝皇家的威严和豪华气息令人叹为观止。在宫廷的辉煌之中,如懿的册封之路充满了波折。被断发的风波后,她成功册封为皇后,而那些册宝、金印象征着皇后的权威,却曾被暂时收回,使她一度陷入困境。这一切的波折都是为了那个喜庆的日子。
当那一天终于来临,京城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都弥漫着节日的气息。百姓们穿着新衣,面带喜色,庆祝新的皇后诞生。宫内更是早早地准备好了一切,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到了“亲迎”礼的时刻,皇帝虽不能亲自去接新娘,但派出的使者代表着皇家的威严与礼仪。在宫廷的钟声与鼓乐声中,太监宣布吉时已到,皇帝与礼部官员一同出发,向太后禀告迎娶之事。从慈宁宫行完礼后,皇帝便在太和殿等待皇后的到来。
在《如懿传》中,富察皇后离世后,如懿被册封为继后。在大喜之日,她直接从寝宫走向太和殿,接受众人的朝拜。当“司仪”宣布礼毕,册立礼正式完成,如懿的皇后身份得到了确认。
嫁给皇帝的路并非易事。尽管清朝只有四位皇帝举行了婚礼,但每一位皇帝的婚礼都持续一个月之久。繁琐的婚前礼仪过后,婚后还有一系列的礼仪要遵循。新婚第二天,如懿就要祭拜祖先,被称为“庙见”。结婚第三天是向皇太后行“朝见”礼的重要日子。第四天,皇帝还要带领群臣向皇太后请安,并昭告天下自己的婚事。随后的日子里,妃子们、公主皇子们以及命妇们纷纷向新皇后请安。皇帝为皇后设宴款待其娘家人,标志着帝后大婚的结束。
清朝的宫规规定,帝后大婚的一个月内,皇帝和皇后必须在同一寝宫中居住。并非所有皇帝都严格遵守这一规定。康熙皇帝是其中一位遵守者,他与赫舍里氏皇后共同居住了一个月。而其他皇帝如顺治、同治、光绪则只住了几天便找借口离开。尤其是光绪皇帝,与自己的表姐同住一个月,难免会感到不适。
如懿却是其中的幸运者。她的婚礼是清朝唯一一次因册立皇后而出巡祭祖的婚礼。乾隆皇帝在婚礼结束后带着她和母亲出门拜谒祖陵,并巡幸嵩山和洛水,就像是一次度蜜月。这次特殊的蜜月持续了三个月之久,是富察皇后所未能享受的待遇。如懿的婚礼无疑在清朝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
如懿的册封之路虽然历经波折,但她最终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她的婚礼不仅是一次盛大的仪式,更是她受宠的象征。如今回忆起那段历史,我们不禁为她的幸福与荣耀而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