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有望与中国划清洞朗边界
截至2023年公开信息显示,不丹与中国围绕洞朗地区的边界谈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双方在核心争议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以下是关于这一重要事件的详细梳理:
一、谈判进展与核心共识
不丹首相策林多次公开表示,中不两国间的边界问题并不重大,仅需通过数次会议即可完成剩余划界工作。双方已经按照“三步走”路线图稳步推动谈判,并在2023年10月进入了最后磋商阶段。洞朗地区作为中不边界谈判的核心争议区,虽然历史上并未有人驻守且未正式划定,但双方均认同以传统习惯线为基础进行划界。中方提出的将争议区北部490平方公里划归不丹、西部260平方公里划归中国的方案,得到了不丹的积极回应。
二、印度的反应与地缘博弈
长期以来,印度通过1949年《印不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控制不丹的外交和军事。在中不建交及边界谈判过程中,印度多次进行阻挠。在2017年的洞朗对峙事件中,印度以“保护不丹”为名非法越界,实际上是为了维护其对西里古里走廊的控制权。不丹的表态引发了印度的强烈不满,印度媒体和军方对此进行了激烈的反弹。
三、不丹的战略诉求
不丹在经贸和军事等领域长期受制于印度,与中国划界可为其拓宽外交自主空间,缓解印度的封锁。不丹首相明确表示,理论上必须与中国建交,仅需讨论具体方式。不丹也希望在2024年1月大选前完成划界,体现其执政层对平衡地区影响力的务实考量。
四、未来影响与挑战
边界条约的签署将为中不两国建交奠定基础,改变印度垄断南亚小国外交的格局。中国计划在洞朗地区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打通亚东口岸贸易通道,增强不丹的经济独立性。印度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后续动作,如加强对尼泊尔、孟加拉国的施压,以抵消中不合作的地缘影响。印度东北部曼尼普尔等地的动荡局势也可能被用作拖延划界的借口。
中不边界谈判已进入收官阶段,这不仅是对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更是南亚地缘格局调整的关键一步。尽管印度对此反应激烈,但难以改变不丹寻求战略平衡的长期趋势。这一事件的进展值得我们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