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养生法「24节气养生法小常识」

生活百科 2025-04-10 13:58生活百科www.xingbingw.cn

《寒暑更迭,节气养生深蕴健康密码》

光明日报报道:随着二十四节气在大地上的流转,我们迎来了新一轮的节气养生之旅。秦伟利为您解读,如何在不同的节气中呵护您的健康。

立春节气,随着北京冬奥会的盛大开幕,万物复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向世界展现。在这春意盎然之际,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智慧结晶也熠熠生辉。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寓意春天的开始。在这个时节,民间有啃萝卜的“咬春”习俗。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养生学学科带头人陈涤平教授介绍,春季是人体阳气升发的季节,应多吃辛甘发散的食物。萝卜正是这一需求的完美选择,其消食宽中化积、健脾润肺化痰的功效,对预防春节期间因食用过多油腻食品和运动不足导致的消化问题大有裨益。

雨水节气,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容易出现“倒春寒”。“春捂秋冻”的智慧显得尤为珍贵。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到,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注重下半身保暖。陈涤平教授提醒我们,“春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

惊蛰前后,气温回升迅速,民间有吃梨的习俗。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还有其科学依据。惊蛰节气时大部分地区雨量增多但很有限,气候干燥,容易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子的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功效正好应对这一季节的需求。陈涤平教授还特别提醒我们,食用梨时应适量,对于脾胃虚寒、便溏的人要特别注意。

春分时节,人体的阳气顺应自然,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孔子曾言“不时,不食”,此时食用应季的春芽食物最是合适。陈涤平教授建议我们注意平衡和适量,避免过犹不及。清明时节,阳气加速挺进,为万物带来生机。但祭祖扫墓、怀念故人的情绪可能引发悲伤、思虑过度。此时白茶、绿茶等是养生佳饮,有助于调和情绪。同时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以防伤胃。谷雨期间,空气中的花粉和其他颗粒物增多,容易引发过敏症状。陈涤平教授提醒过敏体质的人注意选择花粉指数低的时候进行户外运动。

立夏和小满时节,气温明显升高,预示着炎暑将至。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其忠建议可以适当补充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等,以养心清热。小满时节是万物繁茂的时期,人体生理活动消耗的营养物质也最多,因此要及时补充营养才能使五脏六腑不受损伤。芒种时节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此时空气潮湿闷热,物品容易发霉。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主任中医师邓聪提醒我们要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我们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时间指南,更是我们养生的重要参考。在不同的节气中合理调整饮食、运动和心态,将有助于我们保持身心健康。让我们跟随节气的脚步,开启一场养生的旅程吧!随着夏至的到来,北半球的白天逐渐达到一年中的最长。尽管地表热量仍在积累,但防暑降温已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绿豆汤,作为夏季解暑的常用方法,因其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的功效而广受欢迎。

随着小暑的到来,温度持续攀升,三伏天也随之而至。尽管民间有“夏练三伏”的说法,但我们在锻炼时需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高温、暴晒和拥挤的环境容易引发中暑,因此我们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外出时做好防暑措施,如多喝绿豆汤、凉盐开水等。

大暑节气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虽然空调能带来凉爽,但长时间使用可能导致室内空气流动性变差,引发感冒等问题。我们要注意降低室内外温差,进入空调房时及时更换湿衣服、擦干汗水。自然通风是夏季居室降温的理想选择。

立秋之后,虽然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体趋势已逐渐凉爽。民间有“贴秋膘”“立秋进补”的说法,但进补需看个人体质。如今生活水平提高,大多数人的身体状况处于营养过剩状态,因此不应盲目进补。

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是处暑,“处”含有终止之意,表明暑天即将过去。此时正值过敏期,过敏性鼻炎症状如鼻痒、鼻塞等容易出现。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规范治疗,并加强锻炼,防寒保暖,增强免疫力。

白露后,气温下降,天气转凉,早晨可见露水。对于“春捂秋冻”的说法,我们应该科学地理解并实践。初秋时节,适当的冻一冻有益健康,但晚秋时节,应特别注意保暖。

秋分这一天日夜等长,之后天干物燥越发明显,防燥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燥邪易伤人体津液,导致唇干、鼻干等症状。我们可以适当多食富含维生素的食品或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来预防秋燥。

寒露时节,气温更低,露水更冷,感冒高发。中医对感冒有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区分,因此不区分类型盲目吃药可能会加重病情。

霜降时节,人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适当调节心情,到户外感受大自然季节变换的美妙,是赶走秋郁的好方法。

立冬不仅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更有万物收藏、规避寒冷之意。冬季是进补的最好季节,但需要根据体质进行个体化滋补。以温补阳气的食物进行调理,提高机体耐寒能力。

小雪时节,北方地区因室内暖气和室外寒冷的温差,容易滋生内火。这时可以喝一些汤水来缓解体内热气,如大白菜豆腐猪肉汤等。在寒冷的冬季,适度保暖、锻炼和保持心态平和同样重要。随着季节的轮转,我们又迎来了冬季的几大重要节气。在这寒冷的季节里,白菜和萝卜作为冬季的应季食物,它们富含维生素及多种微量元素,无疑成为了我们的餐桌上的常客。每一口都满载着自然的馈赠,都充满了对身体的滋养。

大雪节气已经悄然而至,天气愈发寒冷,大风、大雪、气温骤降成为了常态。这个时候,感冒、呼吸、消化、心血管等疾病进入了高发期。吴伟提醒,除了要注意饮食,避免生冷食物,多吃温性的牛羊肉以外,保暖措施也尤为重要。尤其要保护好头、胸(背)、足这三个部位,防止风邪和寒邪入侵。适当早睡晚起,配合适当的锻炼,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免疫力,安然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冬至来临,白昼渐短,夜晚渐长。冬至过后,三九天便拉开了序幕。俗话说“冬练三九”,参加冬季体育运动对我们的身体大有裨益。吴伟介绍,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御寒能力、缓解大脑疲劳。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无论是冬泳这种极端锻炼,还是慢跑、跳健身操、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小寒节气,气温降至一年最低点。北方的俗语“小寒胜大寒,常见不稀罕”提醒我们,此时需特别留意。人体血管在寒冷时会收缩,冬季人们为了御寒会进食更多高热量食物,这些都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有此类疾病风险的患者需要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大寒节气,与立春交接,大地开始隐隐透出春的迹象。深圳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汪栋材介绍,大寒的饮食与小寒有所不同。随着春天的临近,进补量应逐渐减少,并适当增添一些具有升散性质、健脾理气的食物,为春天的到来做好准备。

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度过这个冬天。《光明日报》的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健康资讯,对我们大家都有所帮助。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让我们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迎接春天的到来。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