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妈妈的故事
阴霾的天空似乎与我的情绪共鸣。作为一名记者,我踏上了前往某处的旅程,心中的目标是一位被称为“艾滋妈妈”的勇敢女性。她的称号背后隐藏着无尽的凄凉与沉重。
那天,我抵达了目的地一个忙碌而专业的艾滋科办公室。门轻轻推开,一位身着黑羊毛衫、扎着马尾辫的少妇走了进来。她的眼神中透露出坚韧与温柔。冯主任向我们介绍:“这是若菲(化名),这位是杂志社的记者,你们聊聊吧。”
尽管这个办公室不大,只有三张办公桌,氛围却显得忙碌而专业。在这里,我与若菲的对话开始了。刚开始我对她如此不设防感到有些惊讶,但很快就感受到这里的每个人都像她的老朋友一样,对她充满理解和支持。
我们的对话从她的宝贝儿子开始。若菲的儿子强强已经三岁了,活泼可爱。谈及儿子,若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光芒。这份幸福却伴随着沉重的噩梦。
回忆往事,若菲泪眼婆娑。2003年6月,她顺利产下儿子强强,那时的她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中。命运却给她带来了残酷的打击。在产后检查中,她和丈夫都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们曾一度陷入茫然和恐惧之中。
回忆当时的情景,若菲泪水涟涟。面对艾滋病的现实,她和丈夫经历了恐惧、悲伤、怀疑和委屈。她无法给儿子喂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稚嫩的脸庞,心痛不已。她无法拥抱和亲吻儿子,努力为他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儿子的思念让她心痛不已,每次离开时,儿子都会可怜巴巴地看着她,让她心碎。
若菲的感染消息在亲人间传播后,她的父母、兄弟姐妹都非常关心她,但也有一些亲戚表现出明显的歧视。这种歧视让她感到伤心和无助。她希望人们能够理解和接纳她:“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我不会伤害谁,请不要走开。”
自从被确诊感染艾滋病毒后,若菲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父亲小心翼翼地照顾她,害怕蚊子叮咬她后再叮咬别人,从而传染给他人。若菲理解父亲的担忧,但内心的痛苦难以言表。艾滋病毒不仅给她的身体带来了伤害,更让亲情变得遥远。
曾经亲密无间的家人,如今却因为疾病而疏远她。这种落差让她倍感凄凉。她曾无私地帮助家人和亲朋好友,但现在这些深厚的情谊似乎瞬间瓦解。她尝试向他人倾诉,却被误解和疏远。她委屈地说:“我只是想找人倾诉一下,我没有伤害别人的意图。”
若菲的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从未改变,但感染后她发现人们往往因恐惧和误解而远离她。她不得不收起真实的自己,说出修饰过的谎言,才能被他人接受。她呜咽地说:“我得了这个病,但我不会伤害别人,哪怕别人曾经伤害过我。”
尽管面对他人的误解和疏远,若菲更感到委屈的是自己不明不白地被传染上这种病。她的丈夫是她的唯一伴侣,她没有输过血,也没有婚外性行为,病毒显然是从丈夫那里传来的。丈夫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两人因此争吵不断。若菲表示理解丈夫并不是有意传染给她,但她仍然感到气愤和失望。她的故事让人心痛,同时也呼唤着社会的理解与包容。她曾在生活的波折中与婆婆发生争执,但她选择了原谅,因为她深知丈夫的内心深处藏着对她的关爱:“他虽然不常表达,在我生病时却成了我的坚实依靠。他虽缺乏细腻的情感,却为了我们的家庭和未来拼搏努力。”
身患疾病的若菲,生活充满了挑战。小小的感冒就能让她在医院住上一个月,家中积蓄迅速流失。她的生意也一度陷入困境,那些年,他们只有过年时才能品尝到肉的味道,平时只能依靠咸菜度日。在最艰难的时刻,家中仅剩下25块钱。幸运的是,他们得到了免费抗病毒治疗,这不仅为他们减轻了经济负担,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每一次的腹泻,她都会尝试多喝稀饭来缓解症状,而对于口腔感染,她选择频繁漱口来防护。对于艾滋科的医生们,若菲满怀感激。她视这个治疗空间如自己的娘家,这里的人们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她能够敞开心扉,无忧无虑地生活。这里没有了歧视与好奇的目光,只有满满的支持与关怀。
若菲的人生旅途充满了波折与转折。她曾在深圳某学校任教,婚后与伴侣共同创业,历经磨难终于走向成功。她满怀希望地分享道:“虽然去年我们遭遇了一些挫折,但今年我们开始赚钱了,我无比激动。未来,在给孩子留下一部分资金后,我会将剩余的部分捐给那些更需要帮助的人。”
谈话结束时,记者本想陪她前往车站,但她希望进行最后一次单独交谈。在路边草坪上,她吐露了心声。她提到当前的免费治疗存在地域限制,一些流动人口可能因此被排除在外。这些人因无法承担自费购药的压力,可能陷入绝望,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她讲述了一个令人心痛的女孩的故事,令记者深受感动。这位善良且热心的艾滋病妈妈的心声被若菲深深地触动。夕阳下,我们一同走向车站。下午5时,若菲乘坐的汽车缓缓启动。灿烂的阳光洒在她身上,如同她内心的明媚。望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份感动和责任仍在心头萦绕。她的故事不仅是她个人的经历,更是对所有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的深深关怀与呼唤。(责任编辑:叶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