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湖南剧毒鹅膏中毒高发季
警惕野生蘑菇中毒:灰花纹鹅膏的隐患与防范策略
近期,湖南省接连发生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引发社会关注。数据披露,今年前五个月,全省已有10起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其中,6月份是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等剧毒鹅膏的主要中毒时节。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发出紧急提醒,呼吁市民增强防范意识,避免野生蘑菇中毒。
被称为“黑煞”的灰花纹鹅膏,其毒性猛烈,难以辨识。前不久,株洲市的一起蘑菇中毒事件再次敲响警钟。一对夫妇在野外采摘了看似普通的白色蘑菇,一家三口食用后,均出现呕吐症状,幸而及时就诊,才脱离危险。
尽管湖南农村居民对野生蘑菇防控知识的知晓率逐年提升,但仍有不少市民冒险尝鲜。湖南毒蘑菇种类繁多,至少有100多种。在误食有毒野生蘑菇的病例中,灰花纹鹅膏、裂皮鹅膏等剧毒鹅膏是罪魁祸首,近五年来导致300余人中毒。这两种鹅膏广泛分布于南方地区,经常在同一片阔叶树或针阔混交林中出现,因其一黑一白被称为“黑白双煞”。它们引起的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肝损伤和急性肾损伤,无特效药可解。值得注意的是,6小时至12小时的潜伏期以及可能出现的假愈期,使中毒者容易掉以轻心,一旦病情恶化,即使重新就医也为时已晚。
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指出,预防野生蘑菇中毒的最佳策略是“三不”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由于野生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且有毒蘑菇与无毒蘑菇混生,甚至部分无毒蘑菇在有毒植物上生长也会受到感染,使得辨别难度极大。很多市民试图通过颜色、气味等外观特征来识别毒蘑菇,这是不科学的。市民必须提高警惕,避免误食。
专家还提醒,一旦误食野生蘑菇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在等待救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措施,如刺激喉部吐出胃内物质,减少毒素吸收。保留蘑菇样品以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在此呼吁广大市民,珍爱生命,切勿因好奇或满足口腹之欲而冒险尝试野生蘑菇。牢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的原则,共同防范野生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