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出现鹦鹉热病例临床已有成熟治疗方案

艾滋病 2025-05-19 12:15艾滋病症状www.xingbingw.cn

春日的脚步带来了生机盎然,却也伴随着一些隐形的健康挑战。近期,我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因不明原因引发的咳嗽、发热及肺部感染病例。这些病患在自行用药后并未出现明显好转,后经医学专家确诊为鹦鹉热。

那么,鹦鹉热究竟是什么?又如何进行有效的防治呢?针对公众的疑惑,科技日报的记者采访了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燕海英。

燕海英医师为我们深入了鹦鹉热。原来,鹦鹉热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发的人畜共患病。这种病原体主要寄生于鹦鹉、鸽子、鸡鸭等鸟类和禽类的体内。通过空气传播、病鸟分泌物、排泄物、飞沫以及尘土,它悄无声息地扩散。一旦人类接触到这些感染鹦鹉热的鸟类或禽类的分泌物、粪便等,就可能被疾病侵袭。

鹦鹉热衣原体进入人体后,会侵害易感细胞,释放有毒物质。这些物质随着血液游走全身,对肺部、心脏、肾脏以及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破坏。鹦鹉热的潜伏期通常为7至14天,有时更长。初期症状较为隐匿,主要包括头痛、肌肉疼痛、畏寒、发热等,随后会出现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严重时可能引发器官坏死和大规模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虽然鹦鹉热与流感在症状上有所相似,但它们的发病机制、传染性和治疗方案却有着明显的差异。流感是由病毒引起,而鹦鹉热则是由衣原体导致,其传染性远弱于流感。对于鹦鹉热的治疗,临床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方法。患者在急性期需隔离并进行抗感染治疗。四环素类、喹诺酮类以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对其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常情况下,药物干预后23天症状会有所缓解,但仍需坚持治疗约3周才能完全康复。

燕海英医师特别强调,鹦鹉热感染的人群主要是与鸟类接触频繁的人群,如鸟商、鸟类饲养员等。随着鹦鹉热流行季节的到来,如果有饲养鸟类或近期与鸟类有接触的人出现发烧症状,应及时警惕并就医。

对于鹦鹉热的预防,燕海英指出,由于人体感染鹦鹉热后不易形成持久免疫力,主要的预防手段是阻断所有潜在的传染源。喜欢养鸟的人应该到正规宠物店购买鸟类,并养成每日清洗鸟笼的习惯,同时做好防护工作。接触鸟类后要注意个人卫生,用流水和肥皂洗手。如果出现发热症状,应主动向医生说明鸟类接触史,以便尽快确诊。

燕海英医师也澄清了公众对于鹦鹉热的误解,指出鹦鹉热人传人的现象十分少见,公众无需过度担忧,只需做好防护措施即可。这一专业的解答无疑为公众在春日健康之路上提供了一盏明灯。

Copyright@2015-2025 www.xingbingw.cn 性病网版板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