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补肾需要留意哪些事项
在现代社会,肾虚已成为许多人的健康问题。当人们出现腰背酸痛、胫软跟痛、耳叫耳聋等症状时,很可能就是肾虚的表现。肾虚分为肾阴虚和肾阳虚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症状都有所不同。为了深入理解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关注中医的角度。
中医理论中,肾虚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证候,表现为一系列的症状。当人们感到五心烦热、失眠、盗汗、口干咽燥等时,可能是肾阴虚证。肾阳虚证则在此基础上,还可能出现畏冷肢冷、小便清长等症状。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肾虚,我们需要采取不同的调理方法。
除了日常饮食调理或药膳滋补外,服用补肾中药是最主要且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应用补肾中药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部分虚不受补的人群,不宜直接使用补肾剂。他们可以先调理脾胃,《黄帝内经》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这意味着在服用补肾剂之前,我们需要先将消化功能调好,以便更好地吸收药效。或者在服补肾剂的加用健脾和胃、理气消导之品,以资助运化。
我们必须辨清虚实的真假。有时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的情况会出现,若误用补益剂或攻伐剂,可能会导致实者更实或虚者更虚。在使用补肾剂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肾虚的存在,而无实证的存在。虽然肾脏病证以虚证居多,但也有肾实证的存在,所以我们不能一见肾病就认为是肾虚证。
我们还需要细辨适应证。如果服用中成药,更须注意适应证。中成药多为丸药或胶囊,作用缓和,需较长时间服用才能起到良好效果。对于肾虚这种慢性病证,更要长期治疗。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证候来对症下药,如肾阴不足要补益肾阴,其经典的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但如果症状有所变化,用药也需相应调整。
在广告中,各种补肾中成药的宣传往往让人眼花缭乱。我们需要分析清楚其中的成份、配伍、含量,了解其功效、适应证、禁忌证及不良反应。不能偏信广告上的口号和最高级词汇,因为它们往往产生过高的期望值。
如果不注意适应证,只知肾亏就补肾,而不问是肾阴虚或肾阳虚,可能会造成药不对证,适得其反。在使用补肾中成药时,我们必须清楚其适应证。例如,汇仁肾宝由多味补肾中药组成,以温壮肾阳为主,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症状。但如果出现肾阴虚的症状,如五心烦热、升火烘热等,则不适合使用。
对于肾虚的症状和调理方法,我们需要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选用补肾中药时,更要谨慎选择,注意以上几点,以免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