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水热敷消针眼
关于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非礼勿视,非己勿拿,否则就会长针眼儿。”这一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大人用来吓唬小孩子的。真正的“长针眼”,其实与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卫生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针眼”,医学上称之为麦粒肿,又称为眼睑炎。当遭遇这一病症时,眼皮会首先出现微痛的感觉,感染区域会泛红,并且还会出现一个小脓点,大小如同针眼。由此,人们便称之为“针眼”。
随着病情的发展,眼睛会感到瘙痒,容易流泪,对微弱的光或闪光也会产生不适感。在病情较为严重时,甚至还会出现带有黄头的脓。
在西医看来,针眼是睫毛毛囊附近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炎症。引起针眼的细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针眼往往表现为化脓性炎症。
这种炎症大多由日常的不良习惯造成。例如,眼睛过度疲劳、不注意用眼卫生,使用不干净的手、毛巾、手帕等擦眼,都可能导致针眼的发生。患有沙眼、慢性结膜炎以及近视、远视的人,更容易受到针眼的侵袭。甚至,有些人因为过量食用海鲜、巧克力等特定食物,也可能引发针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夏季是病毒活跃的季节,夏季就诊的针眼患者相对较多。
在古老的中医理论中,早在隋朝,巢元方就在其著作《诸病源候论》一书中详细记录了“针眼”这一病症。中医认为,针眼的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感受风热毒邪,导致眼睑结疱;二是过食辛辣食物,使得脾胃蓄积热毒,进而上攻于目。针对这一病症,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内服可选清脾散或仙方活命饮,外用则宜用如意金黄散等。
还有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可以在针眼刚出现时尝试。比如,选择菊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中的一两味药,冲泡后热敷,或者捣烂外敷,每日进行45次。将剥了皮的温热鸡蛋敷在眼处,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直接用热水蒸气熏眼,以免烫伤。如果症状严重或发病后不适,应及时就医,不可用手挤压患处。